700元3小时不限次数品茶,附近二维码约100块钱一晚上,24小时品茶,同城上门约网站

今天是: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国际化推进
长江国际商会嘉宾就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发表真知灼见
发布日期:2014-05-21 00:00 文章来源:武汉市外事办

 

 企业和城市需要这样的坚定

    泰康人寿创始人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    陈东升说: 我好像没法不回来,每年至少一次以上到武汉。年纪再大,这份与家乡的联系也割舍不掉。

    1979年到武汉大学念书,我见证了武汉的成长。毕业到现在,我心里依旧在跟武大的一草一木对话。

    后来我到了北京,下海了,目睹改革开放从沿海到内陆的梯级式推进。现在,武汉又逐渐站到了国家战略的舞台中心。从中部崛起到中三角,再到长江经济带,发展机会很好。商人是最敏感的。昔日东南飞的孔雀开始回巢。

 

这几年,越来越多的楚商开始反哺家乡,前提就是对湖北武汉的发展有信心。我想在这里建一座楚商大厦,打造一个楚商之家,让全球的楚商都愿意回来置业、投资,跟我一样有亲切感。

 

当然大家也有反思。九头鸟是不是太聪明了?其实,从传统社会走向市场经济,再重拾传统的信义文化,这需要一个过程;塑造一个城市的自信,一个城市的美誉也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。对于骂名,也需要明辨;如果是建设性意见,更要包容。

 

关键是行动,是去努力改变,而不是埋怨。所有的埋怨都是一种借口。不管身处什么环境,我从来没抱怨过,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企业家精神?一旦定下来做某件事,那就全力以赴。正确判断,用心做事,做成几件实事。

 

我想,一个城市的发展也需要这样的坚定。不管是武汉的工业倍增、城建攻坚,看准了对城市有利,就要坚定干下去,需要这样一种自信。

 

 

 

在正确时期选择最正确方式

   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易  鹏说到: “武汉的基础设施建设,是在最正确的时期选择了最正确的方式。昨日,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、盘古智库首席研究员易鹏说,如果不抓住这个黄金10年快速发展,武汉恐怕要错过最好的历史机遇。

    既要敢于称头,也要勇于吃亏

 

记者:未来更远的时间,武汉可能重构中国经济版图,你最近这一判断的依据何在?

 

易鹏:历史表明,经济调整期之后都会出现新的增长点、新的需求点和投资点。目前,沿海城市已经开始转型升级,这个过程大概要20年左右。这就给武汉等中部城市带来巨大的机会,如果不抓住这个黄金10年快速发展,恐怕将要错过最好的历史机遇。

     抓住当前机遇,10年内武汉超过沿海一些排名靠前的城市可能性很大。随着武汉崛起,中三角腾飞指日可待,未来就有可能重构中国经济版图。

 

    在区域合作中,武汉既要敢于称头,也要勇于吃亏,更大程度地推动区域发展。只有长江中游城市群各个城市互相妥协,才能共同进步。

 

    打造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交接点

 

    记者:不少人认为武汉区位优势独一无二,你怎么看?

 

    易鹏:武汉要注重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,打造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之间的交接点,承东启西,南北呼应的交汇点。尤其是长江经济带,我认为未来最有发展空间的当属武汉。

 

    但要正视的是,武汉带动长江中游的牵动力、影响力还不够。我认为,武汉人口规?;蛊?,成都1400万,北京、上海都2000万。武汉应该以城镇化为路径,城市群为主体形态,抓住契机。但增加绝不是把人往城里赶,而是要有产业支撑。

 

    复兴大武汉必须要有经济总量

 

    记者:作为一个城市战略研究者,你怎么评价武汉城建攻坚和工业倍增这两大计划?

 

    易鹏:要让城市自信更绵延,坚定战略很必要,抓住时机很关键。我个人很支持满城挖。目前,武汉大力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是在最正确的时期选择了最正确的方式,让武汉的底气越来越足。

 

    要复兴大武汉,成为一个城市群的龙头,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总量,对周边城市形成辐射力。武汉坐拥长江、汉江,工业优势无可比拟,未来发展潜力巨大。

 

    契约精神尚需加强

 

    记者:城市活力源于民营经济,如何让民营企业真正自信起来?

 

    易鹏:当前,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,对武汉来说,没有优秀的民营企业支撑,未来很难在新一轮改革中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。尽管武汉高校聚集,但民营经济发展的滞后,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武汉科研资源向产业市场化的转化,人才优势并没有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。当然,这是一些历史问题,民间创业氛围不够,市场契约精神培育不足。

 

    武汉创业发展的氛围正越来越浓,要给民营企业更大的空间,激活市场的想象力。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信用经济、诚信经济,从一些武汉的实际案例来看,尚需加强诚信、契约的培养,进一步接受现代商业文明的洗礼。当前,光谷正在成为一个吸附人才、机制创新的大磁石,这样的智谷应该发挥更显著的作用。

 

   

 

    在全球视野中勾勒武汉未来

 

    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所副所长魏后凯说到:

 

    “更具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。《武汉2049》在全球视野中这样勾勒未来武汉的位置——这种城市自信,与魏后凯的研究不谋而合。

 

    “从长远看,可把长江中游城市群称为世界级的增长区,而武汉最有希望成为这一区域的龙头城市。昨日,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所副所长魏后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。

 

    魏后凯认为,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崛起,中国必定会诞生1-2个世界城市。目前,中国规划确定的5个国家中心城市,到2030年肯定不够,估计需8-10个,武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优势明显,而且方向对头,处于两条国家级重点开发主轴线(沿长江轴线和京广轴线)的交会点。

 

    魏后凯说,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,不能牺牲耕地去搞城镇化、工业化。要保持空间的底线,不能水泥地连成一片,要创造更多的生态空间。

 

    城市发展中,武汉不仅明确了该做什么,做成什么,也明确了不做什么,留下什么。魏后凯说,武汉一城山水半城山,不能污染环境、破坏水体,要坚定生态红线,有所为,有所不为

 

    魏后凯认为,武汉应着重提高产业的档次,发挥城市更高层次的功能。一般的功能扩散到8个周边城市,以后要做大它们,明确武汉的中心功能。

 

    他说,武汉要承担起国家使命,不应只耕作8+1城市圈或湖北的一亩三分田,而是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中部地区承担更重要的战略功能,重点发展总部、研发、产品的设计、市场营销、技术服务,将加工制造往周边放。

 

    

 

    武汉有能力成国际化大都市

 

    武汉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谢丹阳说到: 我更愿意将自己的武汉情怀置于国际视野中。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并不是单纯的大,而是经济、文化的多元化,同时兼具特色。

 

    回顾历史,真正造就美国世纪的是各国人才,包括我们很多中国同胞。现在,我们应该让各国人才为中国所用,造就中国世纪。武汉有120万在校大学生,居世界之首,可以尝试拓展商业服务出口方面的人才培养。

 

    武汉地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从沿海转向内地的关键点,可以通过促进商业服务(金融、会计、法律服务、广告、线上服务、办公室后台服务,以及研究与开发)的出口,提高本地区基本人口的外文交流水平。

 

    对于商业服务的出口而言,更重要的是交通便利,而高铁时代的到来,正是凸显了武汉在这一点的优势,彻底改变了武汉地位。武汉周边拥有世界级的自然风景,应使之释放吸引力,不破坏其持续力。

 

    基于此,我相信经过一代人的努力,到25年后也就是2040年,武汉有能力成为国际化大都市,国际人才的聚居地,国际友人访华的第一站。

 

 

 

  武汉可建“五个中心”

 

 在汉举行的长江国际论坛上,香港永隆银行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招生银行前任行长、长江国际商会会长马蔚华提出,武汉发展金融,可以结合得天独厚的优势,建成五个中心

 

    “我对武汉的科技、教育一直心存敬意,他分析,武汉的人才优势、历史上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,今天则成为承接产业从沿海向内地转移的区位优势,而鱼米之乡的农业优势,这些都成为中小企业大展拳脚的阵地。

 

    另外,本地的生产要素价格也很诱人。不少地区现在劳动力少、成本高,湖北正处在人口红利较好的窗口期,如果把北京要素价格比作1的话,湖北只有0.67,比北京便宜30%”

 

    马蔚华分析,当金融和这些优势结合起来时,武汉就有独特的金融特色,我想起码可以建五个中心。

 

    “科技金融中心将是一个闪光的亮点,他分析,在发达国家历史进展中,科技金融结合得好的地区,其经济、创新就非常具有优势,比如今天的科技巨人微软,也曾是成长性的小微企业,但华尔街的风险资本、硅谷的风险信贷造就了这类重要的经济力量。而在武汉,交易市场、金融机构、高等院校万事俱备,结合起来,将成就科技金融发展。

 

    武汉还可建设财富管理和金融培训中心。那么多高等院校和国内外金融机构,都利用起来,可以培育不少急需的理财师、精算师、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等财富管理人才

 

    借助区位优势,武汉还可建设物流金融中心。发展现代物流业离不开供应链金融,在武昌可以建立长江流域乃至国内外物流数据中心,这是一个绝佳的金融和物流结合。

 

    利用要素优势还可以打造金融后台服务中心,现在已经取得有了不少成效,还可以在金融数据处理、创新研发、呼叫设备等方向发展。

 

    “目前,武汉的辐射作用正越来越明显,还可以利用这一位置,做好要素的交易中心。这里要素成本低、区位优势大、金融实力强,这些就是建立市场中心的基础力量。

 

 

 

    武汉将吸引众多投资者

 

 “随着产业从沿海向内地转移,未来武汉将有很大机遇,在国际商会论坛上,美国总商会中国区主席葛国瑞(Gregory Gilligan)表示。

 

    在美国学中文,在中国生活,葛国瑞在中国已经18年,说一口流利的中文。他说自己师从一位北京人,说话还有着化音。熟悉中国,更熟悉武汉。昨日在现场,他透露自己是湖北女婿,多次来武汉。

 

    他说,在中国18年,见证了商会对企业和所在地区经济的正面影响。商会总会设在北京,并在天津、大连、武汉各成立了分会,成为企业与各方沟通的桥梁,带来不少商机和利益。长江国际商会跨各领域,有助于武汉成为投资者首选的目标。

 

    他表示,我们商会的会员企业在华进行生意多年,大型、中型和小型企业都有,一般这些企业是为了中国的市场,而较少是为了出口或其他方面,所以他们应算在中国扎根了,主要是看好这里未来长久的商业机会。

 

    而在外企看来,商机正悄然转移。他说:过去是传统的投资,比如制造业投资,这是我们所说的大肥肉。现在肥肉快没了,更多企业寻找新目标。未来的目标是服务行业,还将有巨资过来投资。他认为,企业会看重哪里的劳动成本低,哪里有人才、市场,有执行力,这就是武汉的机遇和空间。

 

    他分析,过去外资企业都集中在沿海地区,在沿海地区能享有比较好的成本优势。但现在不同,劳动力成本已经有很大的提高,经济转型时也有很多企业想转到中部来。同时,武汉的高校非常有名,出这么多的人才,将会吸引很多投资者集中。

 

 

 

2014521

 

附件下载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