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0元3小时不限次数品茶,附近二维码约100块钱一晚上,24小时品茶,同城上门约网站

今天是: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国际化推进
武汉应盯住自己的“指南针”— “全球城市”概念提出者萨斯基娅?萨森专访
发布日期:2014-06-05 00:00 文章来源:武汉市外事办

   “去年走了3英里的江滩在哪儿?”“武汉最古老的城市发源地现在什么模样?” “汉口、武昌、汉阳都有自己的中心么?”
    2014年6月4日,“全球城市”概念提出者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萨斯基娅?萨森开始第二次“武汉之旅”。6小时行走江城,这位65岁的学者毫不掩饰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好奇,“眼前的大武汉,有大视野和大雄心”。
    萨森对记者谈及城市未来,用得最多的两个词是“区别”,“世界上没有哪两个城市可以走完全相同的路,武汉有如此多的天赋,应有足够的定力和底气盯住自己的‘指南针’?!?br />     “用自己的方式让全球资源落地”
    迅速变化的武汉容纳“全球化”
    虽然距离上一次来武汉只有半年,但这座城市依然迅速点燃了萨森的“兴奋点”。
    在楚河汉街,她仔细询问东湖、沙湖连通工程,欣赏亦古亦今的建筑;在市民之家城市规划馆,她一遍又一遍发出“难以置信”的感叹——“武汉规划的中心区比纽约的曼哈顿更宏伟,武汉居然有3500年的历史,武汉的山水资源、人才资源如此密集。”
    在江滩公园,她重温自己半年前走过的小径,饶有兴趣的了解武汉防汛史。
    “回到武汉感觉真好!”萨森说,“每一次来这里,总能让我看到武汉全新的一面,这些新信息又反过来让我有更多的驱动力去了解更多的武汉?!?br />     持续自我改造的能力是她最看重的“全球化”城市能力。对于“全球城市”,萨森有简单明了的定义——全球化得以落实的地方,也就是将全球化“本土化”的地方。她认为,武汉的迅速变化、包容和多样的性格,正是一种容纳“全球化”的潜力,“用一种武汉的方式让全球资源在这里落地”。
    “没有一条路同时适合两个城市”
    武汉在对的时间采用对的步速
    “没有一条路同时适合两个城市。”萨森认为,城市发展的根基在于“区别”,武汉要有自信认识自己的“区别”,并扬长避短。
    她强调,武汉的水资源、武汉的地理环境、武汉的大学生都是这座城市的特点,怎么发挥好这些优势?武汉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力点和步速。
    她举例说,武汉正加快地铁建设,未来数年内每年通一条地铁,这是“短期痛苦,长远受益”?!盎蛐碛泻芏嗳瞬焕斫庹庋穆肪堆≡瘢浜褐来映ぴ独纯?,是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,这就是在对的时间采用对的步速?!?br />     “城市与城市不一定都是竞争关系,模仿别人的道路很有可能无法取得一样的成功。”萨森说,欧洲过分模仿美国的金融系统,结果导致类似的?;?br />     她说,常常有人批判全球化城市的“千城一面”,但仔细研究,真正成功的城市各有各的成功之处——建筑是标准化的,但建筑的内核、用途却是决定城市差异的关键。
    “市民要学会接受城市的过去和个性”
    认定自己的路,武汉不能轻易转向
    萨森目睹过太多的城市化进程,全球化的过程并不总是伴随愉快的回忆。
    “这是城市发展史的一部分,你很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?!比担桓龀鞘械氖忻裥枰Щ峤邮苷庾鞘械墓ズ透鲂?,而否定和不自信将带来破坏性的结果。
    那么,武汉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留下自己的印记?
    “我一直强调在做决策时弄清楚什么是武汉的优势,什么是武汉所选择的发展道路?!比担浜阂丫苌贸さ亩?,把它保持下去;否定自己的优势、推翻重来,是很多大城市都曾经犯过的错误。
    萨森说,很多城市的故事都已经“写完了”,武汉正在书写自己的历史,“这样的武汉应该有足够的定力和底气盯住一个强力的‘指南针’,不用今天试试这个,明天试试那个。认定自己的路,不能轻易转向,也不能轻易更换跑道”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2014年6月5日)

附件下载

返回顶部